10月13日下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粤港澳大湾区名家讲坛”专题系列讲座第五讲在我校工业实训中心803报告厅举行。中山大学刘志伟教授给师生带来了题为《族群的历史建构:珠江三角洲的疍与民》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民族学院院长杨文炯主持,毛帅老师作为与谈人,线上线下百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刘志伟首先分别阐释了“疍”与“民”的概念,并通过诸多历史文献的记载来讲解其特征。接着他又利用古今珠江三角洲的地图做对比,讲解“疍”与“民”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通过“明初土豪归顺——藉蜑民为军——屯田”、“疍民叛乱——户籍登记——北帝崇拜——族群” “明初豪强——士大夫家族兴起——大礼议(霍韬、方献夫)——宗族”“沙田开发——资源争夺——文化的权力”的脉络讲解,最后总结了“疍”与“民”空间上的差别导致了生态环境与生计方式的差异,进而使得国家体制与社会秩序对“疍”与“民”发挥的作用不同。
互动环节,刘志伟针对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并提倡大家在尊重族群建构历史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不断的改变。主持人杨文炯通过对北方的游牧民族的联想,形象地将疍民群体称为“海洋游牧民族”,并认为,疍民群体的历史建构体现了王朝国家与地方社会的背景下,不断发展与再造的民族过程。与谈人毛帅从刘志伟代表性成果、主要学术观点和学术贡献、教书育人三个方面做出分享,在感念师恩的同时,向同学们推荐了刘志伟的《溪畔灯微》,通过该书了解刘志伟的田野经历和心得。
据悉,刘志伟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在历史中寻找中国》等,主编《梁方仲文集》《叶名琛档案》等。
作者:孟小鸽 编辑:曾里鹏 审核:韩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