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广师 >> 正文

雪域高原的广东大学支教队 | 援藏师生两月纪实 | 广州日报全媒体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发表时间]:2017-11-10

 

教学生们课后要好好练琴,结果一个国庆节假期过完,全部‘还给我了’,把我当场气哭了。

“有一天办黑板报,有个学生突然问:老师你是不是快走了?学生们一下全围过来着急地问:你回去不会忘了我们吧?”

“这里真的太缺人了,整个专业只有一名老师,还是今年8月刚到位的。”

 

这些真切的话语,都是来自正在西藏林芝支教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生们的心声。两个月前,他们翻山越岭,到达了海拔3000多米的藏地,开启了支教生涯。

今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主导下,广东岭南师范学院、广东韶关学院两校自发援藏行为被提升为政府教育援藏的常态化创新项目。作为首届,今年共遴选出13所历史悠久、师范实力强的高校参与。9月8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师生们作为“先遣部队”第一拨到达西藏。时间过去两个月,他们有怎样的心声呢?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安娜

 

 

雪域高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支教队的带队老师朱姝觉得没有什么比神圣的大自然更能作为援藏两个月的“底色”。

在他们支教的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对面,是一座“神山”——比日神山,“每天看着眼前纯净的蓝天和绵延的山脉,心里就会毫无杂念,产生一种永远留在雪域高原的冲动。我觉得我已经深深爱上了这里。

从广州的夏末走到林芝的初冬,就在两个星期前,比日神山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降雪。看着山顶逐渐变成了白色,援藏学生们激动地叫了起来。

 

第一次为学生而哭

 

比日神山的雪越来越厚,没有取暖设备的临时宿舍越来越冷。来西藏前,老家在广东清远的大四学生冯苑兴从没到过北方,一件、两件……看着山顶上的雪越来越厚,她也开始数羽绒服内加的衣服件数和被子的层数,“晚上要盖上三层被子才行”。

夜间的寒冷并没有让她早早躲进被子。身为副班主任,晚自习后她必须到所带班级的学生宿舍巡逻。再回到教师宿舍已经是晚上十点,冯苑兴顾不上寒冷,忙起“微课大赛”视频的剪辑与字幕制作,“到凌晨一点,万籁俱寂,才钻进三层被子。”

刚刚结束了一场主题班会,冯苑兴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场班会太来之不易了,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由于她所教的“学前教育”专业,全校只有一位专业老师,她只好兼任主持人的角色。班会的内容主要是唱歌、朗诵,但她没想到:“学生的功底太弱,有些学生认字都还比较困难。

冯苑兴还发现,学生们在学习习惯上相对比较散漫。这两个月来,冯苑兴真正体会到为人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有一次,她忍不住气哭了。“今年国庆节前,我给学生们上了钢琴课,教他们课后好好练习。没想到节后第一堂课上几乎没有一个人还记得。” 冯苑兴又气又急:“他们把学的东西全还给我了。”

当时,她也不顾形象了,在课堂上就开始掉眼泪:“我们在这里的时间本来不多,只有一学期。我恨不能把自己掌握的全部知识都教给他们,他们却不能体会我的心情。”

看到实习老师哭了,学生们都沉默了,他们也没想到这样一位平时像“开心果”一样的姐姐,会为了他们而哭。那天,在主题班会结束时,所有老师和学生都围在一起唱《同桌的你》,冯苑兴感慨:“那一刻,如果没有感动其他人,一定感动了我们自己。”

 

接受自然的考验

 

冯苑兴说自己从来没像现在这样活得纯粹,每天和学生们在朝夕相处。生活中没有多彩的节目和娱乐,但一点也不影响它成为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她说,自己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却并没有像别人想象的那样心理有阴影,或者性格不合群。她说自己有一种“天然的快乐基因”,也总能让自己的快乐感染别人:“我的愿望就是成为夜空中最美的星星。”

来西藏之前,冯苑兴的家人都不支持。“他们主要是担心安全问题。”于是,她在网上搜集了很多信息,还联系了在西藏工作的师兄师姐,以他们的例子来说服家人。“眼见要截止报名了,我只好‘先斩后奏’。”

其实,对这些大四的学生来说,这次支教也意味着:失去对毕业生来说最重要的秋季招聘季。她说,来支教的同学都跟她一样,可能会有一点顾虑,但“没有做太多的权衡,因为这一决定并不能与一次工作机会进行比较”

出发前的几个晚上,冯苑兴难以入眠。经过三天两夜、60多个小时,她们才到达目的地。其间最大的难题,是来自大自然的考验。

唯一一位带队老师朱姝的压力最大。在拉萨中转的那天晚上,因为气候不适应,她和学生们都开始流鼻血,直到凌晨4时仍无法入睡,听着学生们在微信群讨论高原反应(下简称:高反),她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从拉萨到林芝,路上颠簸了11个多小时。“头晕、呕吐、全身无力,各种状况都出现了,我一边应付高反,一边照顾我的学生们。”朱姝佯装淡定,和学生们聊着天,讲着笑话,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直到林芝我才松了一口气。”

 

“火线上岗”的“内向”学生

 

当晚到达,第二天整个支教队伍就“火线上岗”。李潇是汽修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这名身高一米八,平日身体健康的小伙子,却是高反最严重的一个,昏昏迷迷几乎晕了一路。高反的症状还未消失,他就接到了讲课的任务。

我备课花了五个多小时,心里依然没底。”李潇紧张得已经忘了自己的第一堂课,时间是怎么过去的。不过,这位自认为性格内向的男生,向记者讲起这两个月的经历时,条理清晰,思维敏捷,“我经历了角色的急剧转变——从大四学生变成老师,所以收获来的也很‘突然’。”

李潇本以为自己“木讷”的性格,可能很难与学生相处,“没想到一开始,藏族学生们的淳朴和快乐就感染了我,很容易与他们打成一片。”本来“想你”、“喜欢你”这样的字眼,在他看来属于“煽情的感性字眼”,但现在,学生们这样的表达,让他内心暖暖的。

李潇发现自己越来越偏离先前“高冷”形象。在他班上,有一名足球踢得很好的学生,因为李潇也爱好足球,两人有很多共同语言。但这位学生平日学习不认真,成绩一塌糊涂。李潇直接劝过好几次,却没有什么效果。

“以前,我说话从不拐弯抹角。”但这次,李潇觉得可以换一种方式。他了解到,这位同学曾代表当地到北京参加过足球比赛,对北京心生向往。“我就拿这一点来引导他。告诉他一个人能走多远,在于自己。”没想到这一招很奏效,这位学生态度逐渐有所转变,李潇又拿手机展示自己大学的照片,告诉他广东在哪里,大学是什么。

 

想一直留下来

 

在这段日子,李潇觉得自己内心变得越来越柔软,感动的事总是不经意就出现。

李潇了解到,林芝当地汽修专业人才很匮乏。“2000年左右,整个林芝市区的车辆有2000多部,现在,汽车的保有量达到十多万部。我也很动心,想一直留在这里。”李潇说得很动情。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辜良丹来说,时常被这种动情时刻所环绕。几天前,她和学生们去爬山,白雪皑皑的山脉,透着冬日的孤寂。一位平日特别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看出了她的心思,偷偷给她拍了一张照片,并附上一句话:这个冬天,我陪你。收到这份特别的礼物时,辜良丹为之一动:“无论是否擅长表达,他们淳朴、善良、可爱的内心都是一样。”

辜良丹是一名潮州女孩,也是家中长女,说到自己的学生,她像个大姐姐,十分“心疼”:“他们真的太不会照顾自己了。总是喜欢吃零食、辣条之类的,所以很容易患上肠胃疾病;女孩子脸上晒得又黑又裂,也不知道保护皮肤。如果有机会,我很想给他们开一堂保养讲座,教他们保养自己,讲究卫生……”

有时候,她问学生:“我适合做老师吗?”每当学生给出肯定的答复,她的心里就特别满足。“只要你用心去对待他们,他们一定能体会”。有一次,一个孩子的脚指甲长到肉里去了,她一直陪着这个孩子到医院去做手术,抱着她,给她鼓励。“她会用她特有的方式感激你,亲近你。比如,有时会特意送我一只气球。只要有我在的场合,她总是自觉地站在离我最近的位置。这是一种难得的信任和认可。”

有一天,学校办黑板报时,有一位学生问起她什么时候回去。学生们一下都围过来,好像已经是别离。“有学生说:老师,你走的时候我要抱着你大哭一场”,说到这里,辜良丹哽咽起来:“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多待几年。”

从老师角色转变成“家长”

支教队伍里学生的身份在急剧变化,带队老师朱姝的角色也在迅速转换。以前都投入在教学领域,没有太多的学生管理经验。“一开始,每个小时都会有学生来询问,主要是生活上的细节。比如被子太薄怎么办?饭菜太辣怎么办?学生又闹腾把我气哭了,怎么办? ”她说:“一堆问题来袭时,让人手足无措。”

她想到,这些学生还是没踏入社会的孩子,“我就把自己放在家长的角色上,耐心回复他们的问题。后来他们都很愿意来找我聊天,倾诉各自的难题。”

就在前段时间,有一位支教学生晚上11点左右,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只愿我的学生平安无事”的信息,朱姝看到后,马上联系这位学生,但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后来,她多方打听才知道这位同学送班上一位突发疾病的孩子去了医院。

当时,夜间温度已经达到零下,朱姝也顾不得冷,马上请了一位当地老教师带路,去四处寻找。先到常去的林芝人民医院,被告知由于病情严重,病人已被转移到山上的另外一家医院。朱姝就沿着颠簸的山路连夜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位学生。

“她正温柔安慰着泪流满面的孩子。”朱姝感叹:“那一刻,心异常柔软,感觉一切奔波都值得。”

不过,师生们感情好,也给他们的实习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分不清上下课的界限,课堂上表现随意。” 朱姝想了一个小妙招:把多媒体设备引进课堂,为他们拍摄视频。学生们看到摄像机,上课马上严肃起来。拍摄结束后,他们会立刻围过来看自己在摄像机里的表现。朱姝用孩子们的好奇心,一步步引导他们认真学习。

 

希望感染更多的志愿者来西藏

 

作为一名援藏工作者,朱姝的思考远不止于此,“除了学生和教学,如何能利用自己的特长和资源将援藏落在实处。

朱姝发现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外派学习的机会并不少,但入藏送教的职业教育高级专家很少。于是,她联系了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泰斗杨改学,请他为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出谋划策,研究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西藏职业教育。同时,朱姝还把自己学校的《多媒体素养培养创新创业项目》引进林芝。

这两个月来,朱姝发挥她的数字媒体专业特长,带领援藏的5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为林芝职校制作了一批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汉藏双语版微课,这批微课正在参加全国ITeach大赛,11月10日她们将提交全部参赛作品。她说:“希望有好的结果。我们也会继续为这里的学校制作一系列微课,在校园里普及新的技术和教学手段。”

朱姝有很多灵感,她还在筹划制作一个《寻访林芝最美教师》的视频集。“我希望可以将这些记录下来,感染更多的志愿者来到西藏,来到林芝做贡献。

 

出品:广州日报机动记者部

编辑:杜安娜

联系我们: gzrbjdjz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