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春风送暖、辞旧迎新。50年代的春节,我们“学习先进经验”;60年代,我们“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7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为春节增添了更多的欢喜与祥和。爷爷奶奶的春节开始“抢红包”啦,爸爸妈妈的春节要“佛系养生”了,小朋友的春节在“写春联、送祝福”的民俗活动中感受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春节,记录了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彰显了千古华夏的历史文化底蕴。
60后:“翘首以盼、吃饱穿暖”年
说起过年,“年夜饭”应该是我们这辈人最深的记忆。“眼巴巴”“直勾勾”“贼眉鼠眼”“眼疾手快”应该是年夜饭的关键词。小时候,家里很穷,物质相对匮乏,家里的兄弟姐妹也比较多,每年最期盼的就是过年,眼巴巴地看着各种好吃的,哪里都不去,直勾勾地盯着锅里的饭菜寸步不离。“贼眉鼠眼”地瞟一眼旁边小伙伴的碗,这个时候就要比“眼疾手快”了。那个时候的年夜饭,真香。
——60后记忆
四季更迭,万物循生。一年到头,“家”成为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嘴角上扬,是想起家里那桌热腾腾的年夜饭所流露出的欢喜与幸福。因为有家人的谈天说地,有小朋友的嬉戏打闹。一家人吃吃饭、喝喝茶、聊聊天,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上和下睦。那是家的味道,更是团圆的味道。
70后:“忙忙碌碌、万家灯火”年
穿新衣服、收压岁钱、置办年货,应该是最开心的了。一家人齐齐整整地送灶神、大扫除、逛市场、蒸年糕,在爸爸妈妈的计划下,衣食住行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看着窗外“迎春灯笼高高挂”的万家灯火,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年前的忙忙碌碌换成了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年初一一早,神气十足地在小区里跑来跑去,向周围的邻居道一声“新年好”,炫耀一下漂亮的新衣服。收到新年红包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应该是最开心的了。跑去房间,拆开红包,开始琢磨:果丹皮1毛钱、无花果2毛钱、麦丽素5毛钱、大大泡泡糖2毛钱、小人雪糕5毛钱……
——70后记忆
经历了“文革”十年的曲折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工作的重心,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逐步提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现象也逐渐消失。相对于“60后”的“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70”后的年是在“闹日子里过出新希望”。
80后:“丰衣足食、津津乐道”年
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对于物质的期盼与追求相对减少。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人口大量流动,对于“春运”有了一份独特的记忆。小时候,我觉得大家都很奇怪,总是喜欢在人多的时候赶火车。后来,我去外面读书,也成了其中的一员。天还不亮,“气宇轩昂”地跑去车站,这时候你会突然感叹“强中自有强中手”。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缓慢地前进。终于,近在咫尺了,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欣喜。“您好,我需要一张A到B的车票”“不好意思,没票了,刚刚卖完了,下一位吧”。失望、委屈、不甘、无助,好多情绪涌上心头,很难说清楚。我知道,这是对妈妈年夜饭的“穷思极想”,是对家人的思念。春节,说到底,过得是一份情。
——80后记忆
春节前夕,火车站迎来了客流高峰——春运,人潮涌到,归乡心切。回家的车票承载了一年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相对于之前的“人工+本地”的售票模式,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售票、电话售票,速度更快了、效率更高了、方式也更多样了,自驾、飞机都可以。经历过一些困苦,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所以,也更加珍惜。
90后:“佛系养生、休闲旅游”年
年三十一早,在北风里面瑟瑟发抖,好一阵之后,看着好多的“锦鲤”悄悄游到家家户户的门上,红红火火,倒也乐在其中。简简单单的粗茶淡饭总少不了我们一家人的“打情骂俏”,也是真的幸福。90后小伙伴喜欢更加佛系养生的春节,更加追求精神的富足。年夜饭也不再是为了吃饱,而是要吃得健康。忙忙碌碌的一年要结束了。第二天,我们就要整装出发,去另一个地方过年啦。
——90后记忆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发生着变化。春节也不再意味着要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样挤回家乡,而是走出家门,去感受另一个地方的文化习俗,品尝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美食,体会不一样的年味。只要是家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只要是家人在一起吃的饭就是年夜饭。因为,团圆就是过年。
00后:“非遗民俗、传统文化”年
我是山西人。说起元宵节,最深的记忆应该是吃汤圆、赏花灯、逛庙会了。记得第一次煮汤圆,Q弹软糯的汤圆经过我20分钟的“淬炼”早成了一团糊糊,看着一碗白白的浓粥,甜是真的,难吃也是真的。每到正月十五,家乡会举办庙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扭秧歌、划旱船、赏花灯,再来一个冰糖葫芦,真是美滋滋的。我的家乡在湛江,说起元宵节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应该是“徐闻游神”。“穿令箭”应该是“最有毒”的吧,简直太诡异了。心里很好奇但又忐忑不安。我是福建莆田人,我们那里有板凳龙圈灯,相传源于明代抗倭之战,用以迷惑敌人。但是登天马山最让我陶醉。沿“天梯”攀援,感受苍翠欲滴,体会“一览众山小”,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来自深圳,说到元宵节,我记忆最深刻应该是放烟花。绚丽多彩、形态各异的烟花直冲上天,呆呆地看着她绽放、消逝,短暂的岁月静好,悄悄地许下新年愿望。
——00后的记忆
“逛花街、放烟花、贴春联、闹元宵......”春节以其特有的民俗文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瑞雪兆丰年,陆放翁内心的激动跃然于诗中,心中的欣喜跳动在桃符之上。除贴春联外,逛花灯、猜灯谜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秦渝在《元宵夜》中写道“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张灯结彩、火树银花,猜一个灯谜,吃一碗汤圆,抢一个红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全国人民:“新冠肺炎、举国抗疫”年
2021年的春节,为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我选择留在广州过年,第一次感受“花城”春的温暖。越秀西湖花市经过时间的沉淀,是广州最具特色的花市。虽然今年的规模有所缩减,但新颖别致的造型、争奇斗艳的俏皮为老城区的古朴增添了更多的喜庆祥和。接下来,坐标定位于永庆坊。永庆坊原为西关旧址,经微改造,以“绣花功夫”活化资源,以恩宁风情、广府文化为基础,融入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重现老街繁华。
——我的记忆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给春节增添了一份沉重,却又多了无数的感动。耄耋之年却毅然前行,步履蹒跚却与时间赛跑。终南山,张定宇,还有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快递小哥组成了“抗疫民族统一战线”,挺身而出。这其中不乏“90后”“00后”。17年前的“非典”他们驹齿未落,17年后的今天他们学着大人的模样,一起守护国家。这场抗疫阻击战,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民族精神根植于其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体现,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印证,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理念的践行,更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信念的坚守。《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1个传统节日是14亿人的共同守候与感动”。无论是“60后”的爷爷辈,亦或是“00后”的小伙伴,春节的记忆离不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是对陈年旧事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生活的企盼;无论是豁达豪爽的北方人,亦或是温婉细腻的南方人,春节的记忆离不开对民俗活动的继承发扬,这是传统习俗的流传,更是民族文化的交融。过年,是家人团圆、朋友相聚,是民俗延续、文化传承。华夏九州、炎黄子孙,共辞旧岁、喜迎新春,改变的是春节的呈现方式和记录形式,不变的是共同的文化根脉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