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风采 >> 正文

广师“神奇”翻译手套,助听障人士“说话”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发表时间]:2017-09-30

 

一直以来,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群体,有不少人会为实现自身价值选择创新创业。而"挑战杯",即是一个帮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积累经验的重要平台。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过:“创业,首先要做到两件事:1.活着,2.永远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广师,就有着这样一群参加“挑战杯”的年轻人,他们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且干得很好!

2017年6月,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我院自动化学院友声团队的《多功能手语翻译手套》项目荣获科技发明制作类省特等奖。

该项目还被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新华网、金羊网、太洋网等多家媒体、网站争相报道。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一群“90后”大学生,组成友声翻译手套团队,多次走入听障群体了解调研,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指导老师请教。经过几番讨论,团队设计出一款神奇手套,装置可以记录手势动作的传感器,从而翻译成语音进行播报。组队仅一年,产品雏形已获得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广州市“天青杯”项目初创组二等奖。”(新华网广东频道 2017年5月24日讯)

项目源于一定程度的市场需求以及对听障人群关怀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对智能手语翻译设备的研发。在积极参与科技挑战的过程中,胸中还怀揣着社会关怀,这不仅是团队成员对自己技能上的挑战,更是作为公民,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一次体现。

友声团队的项目“多功能手语翻译手套”主要是通过研究和实验,让手套通过与互联网语音数据库进行数据匹配,将手语动作翻译成语音进行播报,突破他们与常人传统的纸笔沟通方式,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声世界;正常人通过APP语音识别,将语音转换成文字,从而与听障人士实现双向沟通。

 

每一次的挑战,都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真正的艰难只有亲历过程才能体会,而表达出来的往往只是一句不容易。友声团队带着“多功能手语翻译手套”项目应战挑战杯的前两天,正好是撞上学校的考试。比赛的前两天他们还在紧张地备战考试,一考完就立刻奔赴赛场。

访谈时的队员们仿佛又回到了那煎熬的几天,苦笑着直呼绝望。当挑战杯遇上考试,五味杂陈也难以形容其中滋味,压力在无形中生长。但也正是在每一个人的努力和调整下,团队成员不仅顺利通过考试,还在挑战杯中摘取特等奖的好成绩,这也正是每位成员能力的体现。

当天到达比赛现场,除了负责准备项目展示的人员,其他的队员在空闲时间绕场看了一圈其他队伍的作品,心中对自己作品的成绩便有所估量,最后的特等奖的结果还是让他们意外又惊喜。

将近中午时,准备好的项目临时出了状况,这在开赛前对大家而言都是很大的意外和挑战。虽然在后来顺利解决了问题,但在那次的突发状况后大家都心有余悸,时常都在反思和注意,防止下一次的比赛出现类似的状况。意外总是猝不及防,这一次的意外体验,给了团队应对突发状况的经验,也给了他们防范不确定因素的意识。

比赛中团队需要选出一人进入封闭的区域对导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位上台答辩的人需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也要具备优秀的讲解技能,团队成员们选择了队长黄嘉良。“嘉良入队早,对各方面也比较熟悉,台风也稳。”队员们如是说道。在整个项目中,团队的每一个队员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是负责上台答辩的只能是一个人,当问及队员们是否觉得没有上台答辩是一种遗憾时,大家纷纷表示并没有,反而觉得对不住队长,因为上台答辩的那个人往往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和责任。

 

每一份的付出,都是通往荣誉的台阶

 

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个项目的开始都是未来荣誉的奠基。“多功能手语翻译手套”这一项目最开始的拓荒者是12级的陆庆建,2015年,他们在毕昇杯和苏南全球创客大赛中崭露头角。后来陆庆建就转手将项目交传给14级的同在自动化学院的李钊华。李钊华接手项目后又对团队作了进一步的分工和定位,友声团队目前的两个队伍——创业队和科研队就是由李钊华组建的。再后来,科研队就交由现任队长黄嘉良管理,科研队也没有辜负一路来的奠基和传承,一举拿下挑战杯特等奖。

越是难得的成功越需要时间的投入,友声团队也不例外。团队成员在学业和项目之间找到了平衡的点,投入项目的许多时间,都是大家牺牲了日常的娱乐休闲,在繁重课业之余来成就项目的发展。由于“多功能手语翻译手套”项目研究过程中在录入词汇、试验手势读取等方面都有涉及手语方面的知识,友声团队的成员们便买来两本手语大全。谈起学习手语,他们透露,学习手语基本语法之类的还是比较有趣的,团队的成员都会使用一些基本和日常的手语。

在平时的合作过程中,偶尔会因为每个人的研究方向不一样,想问题的思路不一样,产生不一样的意见,成员们会对相左的意见进行讨论沟通。当两人沟通解决不了问题时,成员之间就会形成一种默契——开会,通过开会检验效果来认证谁的意见更好。如果研究技术时的方向发生了错误,后续的研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错误,这时候解决思想的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讨论与交流是团队相处中矛盾的良药,友声团队荣耀之路不是靠的单枪匹马,而是一路的传承,一路的默契,一路的协作。

 

每一次的收获,都是未来篇章的卷首

 

此次终审决赛有来自全省105所高校的669个项目激烈角逐,其中不乏中大、华工等高校的科创项目,能够获得特等奖,是团队成员们没有料到的。“指导老师和钊华师兄得到消息后立马通知我们,获奖了肯定挺激动的,第一时间朋友圈见。”队长黄嘉良回忆。成员林煜森说道“发了一条朋友圈,接到了父母的电话,和他们分享了这个好消息。”但是友声团队的成员们更多的是觉得,这次的获奖是科创道路上的美丽风景,往后还有更漫长的路等着他们去努力。

加入到“多功能手语翻译手套”这个项目团队里来,成员们感到收获颇丰,也有很多想要感谢的人和事。“有机会见识其他一流学校的水平,也学到了很多不同的思维方式。”成员钟乔炜说道,成员黄远锋表示“学校在资金方面的帮助应该是最大的,毕竟做硬件真的是很烧钱,老师们和师兄师姐的指点也防止我们走更多的弯路。”他们认为,能够有这种项目的平台本身就很难得,对于专业知识的实践方面,对于自己将来的就业方面都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学校对项目的重视和支持给了团队发展很大的帮助。在自动化学院王华秀副书记的帮助下,友声团队得有机会去到特殊学校进行调研。项目的指导老师们给了不少建议,指导老师施金鸿给团队找了计算机科学学院的杨加福老师给予数学理论基础等的技术指导,自动化学院副院长肖蕾等老师们也十分乐意指导。

获奖的背后是许多支持者们默默无闻的付出,未来的道路且行且长,黄嘉良介绍道,他们将继续完善多功能手语翻译手套,专注与扩充能够翻译的手语词汇,早日解决只能翻译关键词而不能翻译成句子的问题,以及开发出适用于手套的App。而这些任务,正需要他们继续努力。

今年11月份的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决赛是他们近期最重要的一项比赛,在这次比赛中,他们将面临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各种实力更为强大的高校团队所带来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他们虽然压力重重,却仍不懈努力地完善和改进项目。擅长写编程的李嘉豪和在预备党员答辩上被挖掘的连宗凯在省赛后加入了团队,他们将成为新鲜又具活力的血液注入到友声团队。

 

有过挑战 方知困难可战

有过荣誉 方知超越不易

每一位成员都在认真准备当中

祝愿他们取得理想的成绩

心中不留遗憾

便是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