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人踪影 >> 正文

甘当工匠 谦谦耕耘——记我院首批“青年英才(科研)”梁海华博士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发表时间]:2017-09-13

在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上,在谈到2016年的工作重点时,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新时期的“工匠精神”,是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劳模精神的重要体现。“工匠精神”,不仅限于企业生产和制造业,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各条工作战线,都少不了这种精神。我院作为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同样需要培育“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也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怀着对“工匠精神”的景仰,记者走进了甘当工匠、谦谦耕耘的计算机科学学院优秀青年教师梁海华博士、副教授,在他身上,聚集“工匠精神”的深刻烙印。

undefined

(梁海华老师极喜读书)

敬业:对工作废寝忘食,“钻研进去,就忘记时间了”

“工匠精神”的内涵至少包含三个关键词:敬业、精业和奉献。打头的“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2006年9月梁海华入职我院,在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工作的整整十年里,他用他的爱岗敬业、持续专注,较好地诠释了何为敬业精神。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要工作就是做好“传道、授业、解惑”,梁海华十分重视教学工作,他认真备课,全力讲好每一节课。课后主动和学生交流,答疑解惑。他还努力钻研教学法,把自己上了多年的《复变函数论》的教学心得体会整理成文,发表在学校的学报上。近五年,梁海华每年评教分数都在90分以上,多次荣获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秀教师”奖

(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

入校以来,梁海华几乎一直担任班主任,5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他鼓励学生考研,并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数师毕业班近年来有近20人考取了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的研究生。

自2009年起,梁海华开始担任计算机学院的科研秘书。多年来,他协助该院领导做好申报一级硕士点、省重点二级学科,举办全国系统工程会议,学科专业调整等工作。在这个服务性兼职岗位上,梁海华细心、耐心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数次在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等级

在人才竞争、技术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要想谋求更理想、更辉煌的成果,“差不多的思维”要不得,它只会让科学研究流于庸俗,止于粗陋和肤浅。为了做出更精深的成果,在做好上述其他工作之外,梁海华把自己绝大多数的空余时间都交给了科研。“有时候被一个问题卡住,一两个月也没有进展。但是,必须坚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上下求索、探究真知的精神,驱动这位坚韧工匠在知识殿堂上越迈越深入。“搞科研是需要坐冷板凳的,我们做数学研究时,有时候一坐就是大半天,钻研进去,就忘记时间了。”真挚的回答,是一名醉心科学研究的青年学人对敬业精神的最美诠释。

数学研究是基础研究,不能立刻给企业带来利润、给社会创造直接的生产力和经济价值。不同于一些青年学者喜欢从事出成果、拿经费、搞合作都相对容易的应用型研究,梁海华一头扎进这一相对冷门的研究领域,沉醉其中,孜孜不倦。“数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皇冠上最闪耀的明珠,(数学教学与研究是)一份有创造性的、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这番回答回答掷地有声。这,应该就是我们所理解的“视职业为生命”了。

 

精业:做科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往深处钻研”

精业,就是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技艺精湛,行业顶尖。《尚书》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工匠精神,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为是手工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它其实是以产品为牵引,涵养一种为人、处事、治世都亟需的专注精神——鼓励人用心用脑、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效果或者目标

“做科研急功近利,是当前国内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学者有一点点成果便急于发表,不愿意往深处钻研,往往得不到好的、有深度的成果。” 谈及当今学者对于科研的心态时,梁海华沉重地说到。

在现今这个年轻学者普遍急功近利,不够沉稳的时代,能够一心一意,执着于科学研究,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梁海华凭着严谨的态度、专注的意志和不懈的追求,从平凡中脱颖而出,成长为我院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佼佼者。这十年中,他在《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Nonlinear Dynamic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等SCI一区、二区国外顶级期刊和《数学学报》《中国科学》(均为英文版)、《高校应用数学学报》等国内权威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且均为高质量优秀论文,其中被SCI收录的有16篇,单篇论文被他人引用频次高达70多次;主持或主要参与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等课题项目,到校经费90多万元;荣获广东省优秀学生(研究生阶段)评比优秀、学院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院首批“青年英才(科研)”。期间,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梁海华攻读了中山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的理学博士学位(在职),并于2010年顺利毕业。今年,梁海华又申报了教授职称,目前已经校内评审推荐通过,等候省厅审批。

(梁海华和国外同行专家在一起)

如今,梁海华在科学研究上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前行在崎岖的科研道路上,他丝毫没有松懈和自满

“科研是慢工细活,只有用心播种、精心耕耘的人,才能期待有好的收成。成长需要过程,需要在过程中慢慢磨砺、慢慢体验、慢慢积累、慢慢提升,只有这样,才不会心浮气躁、脚下无根。科研道路遥远险阻,我才刚刚上路呢。”

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甘当工匠,谦谦耕耘,终得瓜果飘香。

奉献:为教学尽心竭力,“春风化雨,想学生所想”

奉献,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担当精神、牺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应该做好本职工作,那就是传授知识。具体而言,就是要认真备课,全心全意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要把知识清晰地展示给学生,让他们能顺利接受,能系统地、比较扎实地掌握课程内容,还要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技巧和技能。在问及对自己教学水平的评价时,梁海华自信又谦虚,“我个人不敢说自己上课很出色,但至少我非常努力去备课,去上课,去帮助他们解答疑问。既然当了老师,就应该为人师表,不误人子弟。我校一直非常强调师德建设,我觉得这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学生好的评价会让我觉得心里很踏实,让我走在校园内时有一种当老师的自豪感。”语毕,一丝发自内心的笑容爬上他的嘴角。

undefined

(梁海华参加学生毕业典礼)

而优秀的科研工作,促进他在教学上更加得心应手。课堂上,梁海华可以结合国际研究最新前沿,谈笑风生,挥斥方遒,学生也乐意在这样富含真知灼见的课堂汲取知识营养。这是他在教学上屡屡获奖并为众多学生喜爱的原因。很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梁海华老师答道,“是因为工作上的投入,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只有春风化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愿敞开心扉。”

在讲授课本知识之外,梁海华还很注重探究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去启发学生的思路与眼界。“现阶段,梁老师正在思考在数学分析课堂引入一些新颖必要的小实验。一方面,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另一方面,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14数师专业的刘晓玲同学如是说。

在课堂外和生活上,梁海华亦师亦友,非常关心学生。“我平时上课就是这样:放学后总是让学生来问问题,多少问题都可以问,直到他们都走了我才走。另外,我把我的QQ和手机都告诉学生,他们有什么事情都会发飞信或QQ给我,我会很快给他们回复。”谈起学生,他眉飞色舞娓娓道来,“虽然这样很累,有时会打断备课、做科研的思路,但当我听到学生真诚地说‘谢谢您,老师’时,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很幸福,也很有成就感。”

现在学校出台了更加科学的激励机制,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搭建平台、助力发展,作为青年教师,应该抓住良机,多做贡献。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聚力,共促发展,再经过几年的积累,学校必定能上一个很大的台阶。”他郑重说到,眼睛写满了坚毅与期许。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所说,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一所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高校,同样如此。这样的学校,何愁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