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我院首批“青年英才(科研)”游志福副教授
☆ 刘光健 张家燕 温丽华
若是谈起科研、博士、教授这些字眼,会话的氛围总会变得庄重与严肃起来,似乎这样的名词背负着过于沉重的责任和难以名状的情愫。确实,科研与教育是一条艰辛有余,追求无涯的道路,既要心似猛虎,又要遍地花开。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的游志福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徒步于此道的行者。他于2011年8月进入我院工作,至今虽只有短短五年多时间,但无论在课题研究还是教育工作上,都大放光彩。进入我院进行教育工作两年,便通过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评审,成为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组合数学专业的副教授。而近年来,游志福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博士后基金委和广东教育厅等多个课题项目,获得科研经费110余万;在《UNIV NIS, FAC SCI MATH》《CHARLES BABBAGE RES CTR》等国内外学术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15篇,其中有13篇论文被SCI检索;而后他更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出版了12万字的学术著作《The Spectral Properties of Graphs》。去年他成功入选“青年英才” 计划。
学而思之 负重笃行
“青年英才”计划旨在吸引一批40岁以下具有国际视野和高水平的青年学科带头人,探索形成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符合院情的引才用才新机制、新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学术引领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毫无疑问,入选我国“青年英才”计划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谈及当初为什么要选择去啃这块“硬骨头”时,游志福表示最根本是希望在教学、科研两方面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研究论文、课题项目上更进一步。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也为学校在对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方面做出探索,用自己的知识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力量。游志福的一番回答,既突显其作为科研工作者锐意进取的精神,又表现其作为学校一份子,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的责任感。
当然,如果目标止于纸上,再美好的愿望也只能被现实折垮,游志福的此番豪言壮语离不开他背后的辛勤研究和日夜思索。早在社会上大多人急切从事计算机行业工作的时候,他就剑走偏锋,选择攻读在计算机普及后渐渐兴盛的组合数学专业。科研与教育是一条艰辛有余,追求无涯的道路,不仅要有甘于寂寥,心细如发的心境,还要有持续付出巨大精力的准备。然而大道至简,一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俗语便能诠释出他坚持战斗在科研前线的缘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又继续补充说:“组合数学其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数学分支。虽然历史久远,但它在当下的重要性丝毫未减,并因计算机行业的兴起而随之大放异彩。它在计算机科学、规划论、运筹学等新兴学科的推动刺激下取得了迅速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存在很多离散构型问题,研究这些问题讲究技巧,这也是对自身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挑战。”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剑走偏锋并不是哗众取宠,表面上与潮流相悖,事实却是高瞻远瞩,正是这种开阔的科学视野和勇于不断挑战自我的内心,给予游志福在科研与教育上孜孜追求的动力,而研究问题解决后得到的兴奋感、满足感以及他人对自身成果的肯定也坚定了他那探索学术之海的决心。
其实早在读博期间,游志福就获得了两个校级奖项并在国内外的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在他看来,博士期间的成就是导师带领下的研究课题延续。而博士毕业三年内是一个很重要的承前启后时期,既要对以前的研究课题做总结,提高自身科研素质;又要紧跟专业前沿领域,探索新的热点课题。“坚持不懈努力,需要保持勤奋的学习习惯,套用爱迪生先生的话——成果是99%的汗水+1%的灵感。但那1%的灵感更重要。”为此他积极寻找突破自己的方法,保持经常浏览专业期刊的习惯,积极寻找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且与加强专家交流合作,参加学术会议,以获得科研的灵感。游志福还分享了一个读博期间的小趣事,“有段时间做课题,遇到了一个问题连续两三个月都想不出解决办法的窘况。累得不行半夜躺在床上,迷迷糊糊之间突然有了想法,立马就爬起来试验一下,没想到就把问题解决了。”这或许看起来有点荒谬,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启蒙的开始。想在浩瀚的数海里遨游实属不易,还必须想方设法潜入海底深处,去寻找那颗代表真理的珍珠,而其中照亮潜游道路的又永远只能是孜孜不倦的科研心。
教学共勉 育人于本
有这样一句话,“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我愿执着地‘众里寻他千百度’”。游志褔在进行科研之余,也十分看重课堂教育,进入我院从事教育工作仅两年,他便通过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副教授的职称审核。在这六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他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平均分高达91.5分。对此他解释说教学其实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最好的状态就是老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在备课时,他会根据重点难点来设计教案,并结合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在课上他则通过引出问题来提取概念定义、寻找性质及工具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是一个载体,要理解教材编排顺序,思想方法,不止要看懂教材,更要理解为什么和学会提问题、掌握思想方法。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问题,用各种形象的语言或图形等辅助,结合自己的感受讲授以及向学生展现提问题和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他还特意强调,“关键是让学生领悟推导过程。”
说到教育教学工作,游志福表示,为期近一年的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的学术之行给了他很大的感悟。美国的大学倡导“通识教育”,学生在专业与课程的选择上比较自由,多数学生是因为兴趣而钻研。“那边的学生的时间安排都很满,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压力很大。”,他缓缓说道,“那里的大学生不惧于提出问题,就算提的不对也会表达自己的困惑。他们学习任务重,课后需要阅读大量资料去加深对课上知识的理解。想拿到相应的学分,就必须付出应有的精力。”被问及国外学生与国内学生的不同之处时,游志福坦诚国外学生的自学和自立能力相对而言是要好一些的,而如今中国大学生的迷茫状态比较普遍,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也不知道学习基础理论有什么用。针对这个情况,游志福会在课上讲清楚高数的应用方向与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到这门学科的价值,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高数。“对于理工科而言,数学可以刻画宇宙,可以将计算机语言程序化,而在经济领域,则可以构建经济模型,解决方程问题,在物理领域那就有更大的用途了。”
在大数据时代,国家对人才质量的需要点侧重于应用型与创新型。为此他适时转变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培养具有高社会工作能力,适合社会的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他认为现在大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上课效率不高。谈到该如何提高上课效率,游志福给学生们提出些建议——“上课要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即眼睛要看着黑板、看着老师,不能光埋头听课;耳朵要跟上老师的话而不要开小差听闲聊的话语;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集中注意力,也有助于加强对题目正确答案的印象;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把课上最重点和最有启发的知识记下来供自己复习;最后则是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课上,日积月累成绩便能发生质的飞跃。这几个要点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游志福说:“这样去学习,就好比用凸透镜聚集阳光一样,长时间手举镜子当然不好受,但是只要坚持不松手,就能把原本四处发散的大脑能量都聚集到一点,温和的阳光就能够点燃火柴,原本无聊的听课也就可以让思维和成绩发生质的飞跃。”
砥砺向前 永不止步
虽然在这样年轻的年纪就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游志福仍然没有慢下他前进的步伐。对于未来的发展,他认真说了自己的想法和下一步计划:在科学研究上,一是希望得到与更多的国内外专家交流的机会。除了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外,还要持续关注应用方面的课题研究。因为以前的科研大多是延续导师的思路,今后需要更多的总结和深化,把课题拓展开来;二是希望能培养一支拥有合作、交流、分享和融洽文化的教学科研团队,以团队为契机来使年轻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升,并培养出学术带头人和能力过关的研究生;在教学上则进一步备好课,在教授课程时,结合不同专业的应用背景和素材来教学,并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
目前的教学强度对于游志福而言算不上吃力。在他看来,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是相互促进的,并没有课题研究拖慢教学进度的说法。科研搞得好,教学也会相对提高,它对于教师的思想、习惯、备课、讲课以及思维方面都会有所提高。除此之外,他还会经常与学生保持邮件以及微信的畅通交流,通过图片和语音的方式给学生们解疑答惑。
时光荏苒,游志福来我院工作已有五年,他是伴随学院成长的教师之一。在这说短不短、说长不长的五年多内,他积累经验,夯实基础,精于科研,勤于育人。相信他能以兢兢业业的态度继续在下一个五年为学院再添光彩,为自己的事业再创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