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史钩沉 >> 正文

学院创办之初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    [发表时间]:2017-09-14


1958年7月10日,广东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以(58)粤族文字第20号向省委统战部呈递《关于广东省民族干部学校开办和招生计划》的报告。按照招生计划,广东民族学院以广东民族干部学校名义调训和招训学员200名,其中,第一期政治班、工农业技术人员预备班分别100名。

由于生源不足,最后实际招收学生114人,其中政治班21人,技术预备班73人,以及由省教育厅拨来教育行政班学员20人。后来,基于广东民族地区正在开展民主改革补课工作,根据上级指示决定政治班暂不开办,因此学院首次录取学员109人,开设两个班,即教育行政班及技术预备班,预备班又按其程度分成甲、乙、丙三个班,他们全部是来自我省各个少数民族地区,包括黎、苗、瑶、壮、畲、京等六个少数民族。教育行政班中有15名是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

按原定计划,学院于1958年8月1日开学,但准备工作没有完全就绪,招收的学生也没有到齐,学院决定延期开学。

9月底10月初,学院相应省委号召,全体教职工两度参加修筑芳村铁路工作,一直拖延到10月13日,学院才正式开学上课。

新生入学后不久,上课时断时续。学院师生为响应全民全党大练钢铁的号召又投入大练钢铁,持续20天,课堂教学受到了一些影响。为此,渴望学习的学生思想有些混乱,颇有抵触情绪,有个别甚至要求退学返乡。经过一番政治思想教育后,学生情绪才趋于稳定。

1958年12月底,学院又接到省委统战部的指示,全体师生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海南、湛江专区参加民族改革补课运动,直到59年3月中旬才返回学院。所以,1958级教育行政班及技术预备班学生第一学期实际上只上了11周的课。

1958级学生的109名学生是广东民族学院单独创办后最早录取的一批学子,他们和当时学院仅有的11名教师共同经历和见证了学院创建之初的艰难岁月。

undefined

▲ 海南通什校门(通什为今五指山市)

广东民族学院创办之初办学定位鲜明,按照中央民委对民族学院“主要是培养共产主义干部的政治学校”的办学定位要求和中央统战部关于全国民族工作12年规划大纲(49)条的精神,坚决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广东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和民族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培养目标。

对少数民族干部的进行政治轮训,短期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以政治轮训为主,是这一时期的学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学院主要面对我省少数民族干部进行政治轮训,同时与有关部门配合培养适应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政治、财经、文教少数民族干部以及部分中等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教育形式、培训班次包括政治轮训班、技术预备班和预科班。

学院政治轮训班主要招收广东民族地区县科级以下、区级以上的干部进行政治轮训;技术预备班(工农预科班)对象招收主要是民族地区高小毕业生以上或相当于高小毕业的民族青年学生,学习年限为两年,培养具有初中水平以上,毕业后送入中等技术学校,或进工厂学习技术,迅速为民族地区培养中等技术人才。

学院于1958年秋开设了技术预备班(按不同程度分为甲乙丙三个小班)和教育行政班。1960年春季,学院开设了第一期政治训练班,除技术预备乙班外,其他各班共194名各族学生均于1960年秋季毕业。

1960年秋季,学院招收第二期政治班继续轮训各民族地区公社及大队一级的基层民族干部,并增设了预科,招生初中毕业的民族学生,用速成的办法,要求以两年的时间将预科学生从初中毕业程度提高到高中毕业水平,为本院发展系、科准备后备力量。

学院在短期政治训练与干部文化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育行政班及技术预备班培养计划原初定为一年,后由于学员入学时基础参差不齐,文化程度普遍较差,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以后,学院决定将教育行政班及技术预备班学制改为二至四年,确保学员在校期间圆满完成学习任务顺利毕业。

undefined

undefined

▲ 海南五指山市老校区

技术预备甲班和丙班27名学员经过两年的学习,分别从原来的相当高小五年级和初小一、二年级程度提高到相当初中三年级和小学六年级程度,大部分继续升学,一小部分学员被输送到工厂学习技工。

教育行政班19名毕业生是1958年秋由省教育厅委托学院开办的,按原定教学计划顺利完成培训任务,他们经过两年的学习后基本能胜任农业中学、或全日制中学的行政干部和教师。有的学员原来是小学老师,毕业后回到民族地区后,已担任初中校长(或副校长),教导主任或规模较大的全日制中心小学校长,第一期政治班回到民族地区公社和大队后,成为我省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第一线的骨干力量。

1960年3月,学院又曾设了政治训练班和苗族政治文化班。政治训练班系从民族地区抽调公社以上的干部来作短期(半年)政治训练的,第一期招生153名;苗族政治文化班是抽调海南苗族干部来校训练,共招30名,由于他们文化程度很低,所以教学计划的实施以政治学习为主,兼扫盲和文化学习。

截止1960年3月,学院共有学生267人,有四个班级:教育行政班、技术预备甲、乙、丙班,政治训练班、苗族政治文化班,它们构成了广东民族学院早期办学的教育形式和人才培养架构。

这一时期的广东民族学院无论从招生对象、办学层次还是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架构、教学组织实施等要素考量,并非高等院校,又有别于一般的干部学校,和高级中学和中等技术学校也不尽相同,是一所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诞生的新型学校。创办之初,没有建立起高等教育专业、学科结构体系和系、部、科等教学组织架构,学生班次、课程安排和学习形式单一,学生规模不大,学院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民族工作的需要为前提,为无产阶级服务,为民族工作服务。与这一时期全国其他地区创办的民族学院一样,对少数民族中的政治干部进行轮训是学院最重要的任务。